
1987年的夏天,国家副总理陈云到江苏检查调研,在围上来的干部中,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,走近一看,他握住那名同志的手:加耕同志,原来是你呀!
可能很多人对陈云眼前的这个人不熟悉,他的全名是董加耕。60年代,他放弃上北大一心回乡务农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。
董加耕一开始不叫这个名字,是后来改的,原名叫嘉庚,他觉得乡土气息不浓。
1940年,董加耕出生在江苏盐城的一个贫穷的农民之家。
小时候家里很穷,加上局势动荡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董加耕才去上的学。
虽然起步晚,但董加耕很聪明,成绩没有落后,功课之余,他就去田间地头帮父母干农活儿。
小学上完,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龙冈中学。上了重点高中,董加耕没有骄傲,反而更刻苦。
他不仅自己刻苦,还特别乐于助人,本来家里就穷,每个月从家里带的馒头和咸菜,他都会分给比他还穷的同学。
在学校期间,董加耕被推荐入党,成为学习标兵三好学生。
1959年,是我国历史上黑暗的一年,这一年,发生了自然灾害,富庶的江苏盐城也不例外,粮食大量减产,饿肚子成了家常便饭。
董加耕身处其中,虽然年幼,但很有家国情怀,总觉得自己应该为农村做点什么,这里实在太苦了。
1961年,董加耕的中学生涯即将结束,由于在学校期间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,学校把唯一的名额给了他,推举董加耕到北大学习深造。
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稀少的很,何况是进入北大,这样的第一学府,前途不可估量。
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,董加耕郑重有力在报考志愿书上写下了:回乡务农,立志耕耘几个字。
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他将自己的名字从嘉庚改成了加耕。
几乎所有的人都劝他,不要一时鲁莽,董加耕依旧不为所动,他相信,农村有广阔天地,依旧可以大有可为。
董加耕肩背一把锄头,回乡了。
回乡的第二天,董加耕就下田干活儿,每天,他都是第一个到的,甩开膀子就是干,他从不知疲倦。村里人对这个年轻后生纷纷竖起大拇指。
董加耕的事迹很快传遍大江南北,人民日报指出:董加耕所走的路就是毛泽东时代青年应该走的路。
1964年12月26日,是董加耕的高光时刻,这一天是毛主席的生日,董加耕受邀参加主席的生日宴。
周总理亲自带着董加耕进了宴会厅,齐聚了社会各界的代表,有朱德老总、陈毅元帅等,以往他都只能在报纸上看到。没想到今天见到了真人。
和后来的副总理陈云也是在宴会期间认识的。
毛主席请董加耕在自己边上就坐,毛主席对董加耕的先进事迹很了解:农村就需要像你这样有干劲的青年!
董加耕备受鼓舞,宴会期间,毛主席亲自给他夹了一块红烧肉,事后,董加耕说当时的场景回想起来就像做梦一样。
从北京回去后,董加耕更加拼命工作,因为他已经向主席打了保票:请主席放心!
